练本功可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男子生殖系疾病(遗精、阳痿、早泄)、矽肺、糖尿病、肿瘤、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血压、各类心脏病、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肺气肿、原发性青光眼、慢性盆腔炎、急慢性阑尾炎、美尼尔氏综合征、癫痫、脑震荡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在作内养功之前,要注意几件事情:
1、要把一切烦恼的事情放开,在作功的时候,心中不要有所牵挂;
2、精神要轻松,心情要愉快,呼吸要保持稳慢状态;作功时不要紧张,如果在作功时心中有事,烦乱不安,就不必勉强作下去;
3、为了作功安静,最好准备一间清净的房间,避免吵扰;如条件不足,亦不必强求,室内设备应尽量简朴,亦可张贴几条练功信心的标语,鼓励自己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4、有鼻塞病的先要把鼻病治好;
5、练功前先排除大小便,以免中途排便影响练功;
6、无论坐式或卧式,都要把腰带、内衣宽松,使呼吸舒畅,血液循环不受障碍。呼吸不要用劲,全身肌肉要放松,眼睛看鼻尖或足尖时均轻闭,如果眼睛疲劳,闭住也可,闭住如感觉睡意就还露一小缝;
7、练功的姿势要自然,坐着、立着或躺着都不要挺胸、耸肩,摆姿势也不能拿劲。如用坐式,坐好先把身体的上身前后左右摇晃几下,以求坐稳舒适;
8、练功期最好隔绝性生活一百天,此后适当节制性生活。
内养功练法:
内养功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分为:(一)松弛;(二)姿式;(三)默念字句;(四)呼吸法;(五)意守法。
(一)松弛
练功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及练功过程中的精神与肉体是否保持松弛状态,是练好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松弛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身体松弛——练功前可饮适量开水,排除大小便,脱帽,戴眼睛者须摘下,宽解衣扣、腰带、鞋带、表带,有意识地使头、躯干、四肢、全身肌肉都完全松弛,从外观形态上来看现出一种松静的姿态;
2、意识松弛——在全身各部肌肉松弛后,意识上要发出准备练功的信号,心情舒畅,再开始练功。
(二)姿势
练功姿势要求按病人体质及病情而规定,以达到自然松弛为度。不要因过分硬性强调姿式,而引起病人不自然和紧张,因而有必要照顾到具体病人各部器官的机能情况。
1、卧式——取侧卧位(左右均可),头略向前低,平稳地枕于枕上。上面的上肢自然伸于身体上侧,手掌心向下,放于髋关节部,下面的上肢屈肘,手自然伸开,掌心向上,放在距头约二寸远的枕上。腰部咯向前屈。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弯曲,上面的腿弯曲约120度,放于下面的腿上。
2、坐式——身体端正稳坐凳上,两腿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面,两脚底踏实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适,可在凳上垫毛毯或脚下放踏板。如凳腿有调节装备,则可调节之)。两手掌面向下,自然平放在两大腿中三分之一处。两肘关节自然弯曲、放松。
附记——过去我们还采用过仰卧式,在患者出院前三、四天,每天练两小时。然而,根据临床观察,仰卧式对治病无明显作用,因此唐山市气功疗养院现在已不采用该式。但为供参考,简略介绍如下:取仰卧位,头颈部端正,枕高25厘米左右,肩下垫高5厘米左右。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足相靠,足尖向上。两上肢自然伸直,各贴于各该部的身体外侧面。
3、在行功中身体各部的协同姿势——在行功中不论取卧式或坐式,身体各部的姿势以及有关器官的配合动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必须起到协同作用,方能收到预期的疗效。现将应注意事项、协同姿势的细节问题略加申述如下;
头颈部的姿势要求自然平直,端正,倾斜当然不对,但紧张用力或使其接近强直似的状态更非所宜。为了避免头颈部的紧张,可将前额稍向前方,下颌部微向内收,呈轻度低头姿式。同时,前胸部亦宜微向内收,腹部稍向前鼓,两肩自然下垂,勿向前耸起,使臂部向后凸出,背部略呈后凸,腹腔容积增大。口唇自然轻闭,两眼虽轻合,但仍露一线之光,两视线注视鼻尖,即所称“目视鼻准”。
(三)默念字句
在练功呼吸时,须随同默念字句,但只是用意念(即脑子想),而不要念出声。一般由三个字开始,根据病人情况可逐渐增加,并灵活掌握。不过,增加字数最多以不超过九个字为宜。平常用的字句有“自己静”、“自己静坐”、“自己静坐身体好”、“自己静坐身体能健康”等。其与呼吸法的具体配合的做法如下:
第一种呼吸法—一默念第一个字时开始吸气,念中间的字时停顿呼吸,中间的字句越多,则停的时间越长。念最后一个字时将气呼出;
第二种呼吸法——吸气呼气中均不念字,呼吸完了开始停顿时念字;
例如,念“自己静”三个字,用第一种呼吸法时,默念“自”字吸气,同时舌顶上腭,默念“己”字时,停顿呼吸,默念“静”字时舌放下,同时将气呼出;用第二种呼吸法时,吸气时将气吸满,呼气时气自然呼出,停顿时舌顶上腭,同时默念字句,念完后舌放下,再吸气,如此周而复始地呼吸。两种呼吸法之差别,在于前者是吸后停闭,后者是呼后停闭。
(四)呼吸法
呼吸法是内养功的主要内容之一,即要锻炼成一种腹式呼吸。如吸气时腹部逐渐向外鼓出,随着呼气腹部再逐渐回收。这种有意识的锻炼,目的在于使腹部随着一呼一吸的动作,逐渐形成明显的张缩运动。呼吸法分下列二种。
1、第一种呼吸法——用鼻呼吸。吸气时舌抬起顶上腭,气自然地吸入,意识中引到小腹部,所谓气沉丹田。此时且勿用力吸气,亦勿用力将气压到小腹,呼气时舌放下。如此反复呼吸。
2、第二种呼吸法——用口鼻呼吸,吸气时自然地将气用口吸入,意念中引导到小腹部,亦不要用力吸气。练功开始时,可稍留余地不要将气吸满,随时再将气自然地用鼻呼出,然后停顿呼吸和默念字句,同时舌顶上腭。字句念完,舌即放下,再吸气。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
附记——刘渡舟老先生传授了第一种呼吸法后,在1957年才开始传授第二种呼吸法。经过临床应用,这两种呼吸法的效果都很好。但如应用不当,都能产生一定的缺点。例如,第一种呼吸法,因为吸气、停顿后才呼出,如果应用不当,会使人有“蹩气”的感觉,产生腹胀、胸痛、头昏等现象。第二种呼吸法,因用口吸气,如果应用不当,便会产生冷气入胃的感觉,引起胃内凉感,腹部不适。但如能注意应用,二者的缺点都可避免。
根据刘渡舟老先生的临床经验,将第一种呼吸法称为“硬呼吸”,适用于病轻壮年人;第二种呼吸称为“软呼吸”,适宜于病重体弱者。两种呼吸不能并用或交替使用。唐山市气功疗养院现多采用第二种呼吸法。
(五)意守法
为了容易使思想集中,起诱导作用,练功时,要使患者意识集中于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即所谓“意守丹田”。这样锻炼久了,可以排除杂念,思想集中,达到入静。由于长期不断地锻炼,经过一段时间,吸气的同时好像有气吸入小腹的感觉,谓之“气贯丹田”。实际上气不会贯到腹部,乃是横膈肌下降的缘故。
其初级静功和中极静功的练习内容如下:
一、操作技术
内养功初级静功包括3种姿势,2种呼吸方法和5种意念松静的形式;中级静功增加了4种姿势、3种停闭呼吸方法和4种意守内容。要求形体放松、呼吸调和、心神恬静。起到培补元气、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每个功时以30~60分钟为标准。
(一)初级静功:松静筑基法
1、调身
仰卧式、靠坐式、松静站立式。
(1)仰卧式:①脸向上仰卧于床上,枕头的高低以舒适为标准;②两手轻松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或双手相迭置于中脘部;③两腿舒伸,脚跟并拢,脚尖自然分开;④鼻吸鼻呼,两眼轻闭或微露一线之光,神不外驰。(见图1)
图1
(2)靠坐式:①靠坐在沙发或床上,颈部和腰部须垫实,不可悬空;②双手轻松置于沙发扶手上或两手相握放于丹田部位;③两腿自然屈曲或舒伸,双眼轻闭,鼻吸鼻呼。(见图2)
图2
(3)松静站立式:①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曲,松腰松胯,收腹敛臀;②松肩虚腋,两臂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指尖朝下;③下颌微内收,百会穴朝天;④两眼轻闭,鼻吸鼻呼。(见图3)
图3
2、调息
首先采用自然呼吸,逐步过渡到腹式呼吸,并配合呼吸默念"静"字诀和"松"字诀,以达到相对入静和放松的目的。为练习中级功停闭呼吸打下基础。
(1)自然呼吸:即不改变平时的呼吸运动形式,顺其自然。
(2)腹式呼吸:有两种形式。①随吸气腹部隆起,随呼气腹部下落为顺腹式;②随吸气胸部充盈扩张,腹部下落凹陷,随呼气胸部还原,而腹部充盈隆起为逆腹式。
附记——刘渡舟老先生传授了第一种呼吸法后,在1957年才开始传授第二种呼吸法。经过临床运用,这两种呼吸法的效果都很好。但如应用不当,都能产生一定的缺点。例如,第一种呼吸法,因为吸气、停顿后才呼出,如果应用不当,会使人有“憋气”的感觉,产生腹胀、胸痛、头昏等现象。第二种呼吸法,因用口吸气,如果应用不当,便会产生冷气入胃的感觉,引起胃内凉感,腹部不适。但如能注意运用,二者的缺点都可避免。
根据刘渡舟老先生的临床经验,将第一种呼吸法称为“硬呼吸”,适用于病轻壮年人;第二种呼吸称为“软呼吸”,适宜于病重体弱者。两种呼吸不能并用或交替使用。唐山市气功疗养院现多采用第二种呼吸法。
3、调心
有活位意守和定位意守两种练习形式。活位意守:即意守的部位可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可以是点、段、面、轴、部位、整体等,并配合开降、聚降、升降、开合、聚散等五种"松静"的形式进行练习;定位意守即以气海穴为中心的丹田意守。
(1)活位意守:
Ⅰ开降法:配合吸气意想从肌体(部位)的中心点或中心轴由里向外打开,同时默念"静"字诀,使自己尽快安静、平静下来;配合呼气意想从上向下松降,同时默念"松"字诀,并体会松的感觉和效应。
Ⅱ聚降法:配合吸气意想清新能量之气向肌体(部位)的中心点或中心轴积聚,呼气由上向下松降。余同上。
Ⅲ升降法:如进行整体练习,即配合吸气由足部向上升至膻中部位高度,配合呼气由头顶百会向足部松降。如进行特殊部位练习,即配合吸气从此部位的底线高度象顶线高度上升,呼气时从顶线高度向底线高度松降。余与上同。
Ⅳ开合法:即配合吸气意想由肌体(部位)的中心点或中心轴向外打开,配合呼气意想向中心点或中心轴松合(意合体松)。余与上同。
Ⅴ聚散法:即配合吸气意想清新能量之气向体内(部位)中心点或中心轴积聚,配合呼气意想浊气、病气散泻出去,肌体随之而放松。
以上方法根据需要选择练习10~15分钟后,采取定位意守的方法进行养气。
(2)定位意守:即丹田意守,以气海穴为中心,如同自己拳头大小的区域,上缘为神阙穴,下缘为关元穴,设在小腹内。轻轻意守5~10分钟。养形、养神,培补元气。
4.操作提示:
(1)不论顺腹式还是逆腹式,不可为追求腹部的起落或呼吸的深长而勉强延长呼吸,以免出现不适。
(2)不论是活位意守还是定位意守,均应做到似守非守。
(3)初级静功可为中极功练习打下快速放松、快速入静的基础,同时可做为预备功、矫正功进行应用。针对一些疾病亦可做为正功来进行应用。
(二)中级静功:吐纳停闭息调法
1、调身
在初级静功姿势的基础上,增加侧卧式、尾高位式、平坐式和壮式。
(1)侧卧式:有左右之分,多以右侧卧为主。①向右侧卧于床上,头的高低用枕调节,以舒适为标准;②上身在保持自然生理曲度的基础上,呈含胸拔背状;③右臂自然屈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于脸前枕上,距脸一拳左右,左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放于同侧髋上;④右腿自然舒伸,两膝相迭,左腿屈曲成120°;⑤双目轻闭或微露一线之光,鼻吸鼻呼。左侧卧与其姿势相同,四肢体位相反。(见图4)
图4
(2)尾高位式:①在仰卧式基础上,将臀下用物垫高10厘米左右;②亦可两腿屈曲,两脚向臀部收回并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相靠,成一立体三角形。(见图5)
图5
(3)平坐式:①平坐在没有靠背的櫈子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成90°;②松肩垂肘,两手掌心向下自然放于两大腿上;③胸微内含,脊背自然竖起,下颌内收,百会穴朝天;④鼻吸鼻呼,两眼轻闭或微露一线之光,神不外驰。(见图6)
图6
(4)壮式:①脸向上仰卧于床上,枕头垫高到25~30厘米左右,肩背随之垫实而呈一坡形;②两手掌心向内贴于两大腿的外侧,③两腿舒伸,两脚并拢,脚尖上跷。(见图7)
图7
2、调息
包括停闭呼吸和与其相配合的舌体起落、默念字句三部分内容:
(1)停闭呼吸:软呼吸法、硬呼吸法、双补法。亦称不平衡式呼吸法,辨证练习,以调整体内阴阳失衡的现象。
Ⅰ软呼吸法(滋阴法):其运动形式为吸—呼—停。先行吸气,随之将气徐徐呼出,呼毕再行一定时间的闭气。
Ⅱ硬呼吸法(补阳法):其运动形式为吸—停—呼。先行吸气,然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闭气,再将气徐徐呼出。
Ⅲ双补法:其呼吸运动形式为吸—停—吸—呼。先吸少量的气,即行一定时间的闭气,然后再行吸气,最后徐徐呼出。
(2)舌体起落与停闭呼吸的配合:舌体起落又称为"舌动",伴随停闭呼吸进行舌舐上腭的起落运动。
Ⅰ舌动与软呼吸法的配合:即吸气时舌舐上腭,呼气时舌体落下,停闭时舌落下不动。
Ⅱ舌动与硬呼吸法的配合:吸气时舌舐上腭,停闭时舌舐上腭不动,呼气时舌落下。
Ⅲ舌动与双补法的配合:吸气即舌舐上腭,直至呼气时舌落下。
(3)默念字句与停闭呼吸的配合:配合停闭呼吸选择美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词或字句用意默念。先由3个字开始,待呼吸柔顺细深长后,逐渐增加字数,以不超过9个字为宜。不论默念字数多少,均以一吸一呼各念一个字,其余的字在停闭时默念。
Ⅰ默念与软呼吸法配合:吸气默念第一个字,呼气默念第二个字,停闭默念剩余的字。
Ⅱ默念与硬呼吸法的配合:吸气默念第一个字,停闭默念中间所有的字,呼气默念最后一个字。
Ⅲ默念字句和双补法的配合:此法配合有多种形式,常用的以默念3个字为宜,即吸、停、吸各念1个字,呼气便徐徐呼出。
3、调心
在初级功基础上增加丹田、涌泉、膻中和外景等意守内容。
(1)意守丹田:与初级静功同。
(2)意守膻中:意念轻守两乳之间的膻中穴。
(3)意守涌泉:意守两足涌泉穴,或闭目默想大足趾的形象。
(4)意守外景:意守体外美好、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景物。如花卉、大海、明月等。
(5)养丹田气:练功将结束时,要停止默念和舌动,将腹式停闭呼吸改为自然呼吸,轻守丹田。愉悦恬静,静养丹田真元之气5~10分钟后收功。整个功时约30~60分钟。
(6)收功:将两手搓热后浴面、摩腹、搓腰、和带脉等结束练功。
4、操作提示
(1)停闭呼吸、默念字句均要掌握好练习的火候,避免不当而产生不适现象。一旦出现憋气症状,即采用初级静功中的松静法予以调节矫正。
(2)舌动练习时,口腔内会产生大量的唾液,须平心静气徐徐咽下,用意念诱导送入丹田。
(3)无论意守何处,都应做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顺其自然。
(4)内养功练习,需将姿势、意守、舌动、默念、腹式停闭呼吸等内容协调统一起来,应循序渐进,逐一掌握。难以入静者先配合默念,消化不良者先配合舌动。两者均觉困难者,亦可单纯练习停闭呼吸。
二、辨证施功
内养功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康复,在辨证施功上,重点掌握停闭呼吸和意念(守)的辨证应用。关于姿势的选择除侧卧式应以右侧卧为主(胃粘膜脱垂症者除外)和针对脏器下垂选择尾高式及练功后期增加壮式外,其他姿势均可根据爱好或条件、环境进行选择。每次练功30~60分钟,每日3~5次,3个月为1个疗程。
(一)调息与调心辨证
1.软呼吸法:又称滋阴法,具有滋阴潜阳的作用。适合于肝阳上亢、肾阴不足所致的头痛目眩;心肾阴伤所致的胸闷疼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耳鸣健忘;热邪犯胃,或胃阴亏虚所致的胃脘疼痛、口燥咽干、大便秘结;燥邪伤肺,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胸痛、潮热盗汗等症。(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慢性萎缩性胃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见上述症状者均可参照使用)
2.硬呼吸法:又称补阳法,具有扶阳固本的作用。适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肺气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咳喘、形神疲惫、面色无华;心阳不足,鼓动无力所致的胸闷疼痛、心悸、畏寒神倦等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心动过缓、冠心病心绞痛、胸膜炎、心肌炎、血压偏低等见上述症状者均可参照使用)
3.双补法: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抑郁寡欢、心悸少寐、神疲纳差、面色不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面色晄白、少气无力;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所致的肢体萎软、食少腹胀、气短面浮,气血亏虚所致的便秘等症。(抑郁症、贫血、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初期肝硬化等见上述症状者均可参照使用)
4.舌动法:具有生津止渴、补益脾胃、清降心火的作用。适用于口干少津,烦渴多饮,纳呆、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舌红苔黄,心烦不寐等症。
5.默念字句法:具有宁心除虑、以一念代万念、心身共调的作用。针对心神不宁、紧张、不易放松,脾运失健、胃肠蠕动迟缓、消化不良,气血两亏、四肢倦怠、体虚乏力,肝气不舒、气滞胸胁、满闷胀痛等症,选择默念相应的字诀以达到建立良性的条件反射、形神合一的目的。
(二)调心辨证
1.开降法:具有开窍穴、通经络、平肝潜阳、化痰降逆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窍道阻塞而出现的疼痛;或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出现的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而出现的胸脘痞闷、食少呕恶等症。
2.聚降法:具有补虚降逆的作用。可用于虚实兼杂之病症,如脾胃虚寒,胃脘胀而不舒,遇郁怒肝气犯胃而加重,呕吐吞酸,嗳气频繁等症。
3.升降法:具有升清降浊、培补元气的作用。可用于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中阳不振、气血不足、脏器下垂等症。
4.开合法:具有协调脏腑、活跃气机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停痰留饮、积于中脘等症。
5.聚散法:具有气攻病灶、散瘀化结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所造成的不通和疼痛。
6.丹田法:具有培补真元之气的作用。是功法练习的主要意守部位。
7.膻中法: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定喘、调理心肺的作用。女子练功多守此部位,可防治乳腺炎、缺乳症,月经期可避免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的现象。
8.涌泉法:具有补益肝肾、清热降火、开郁的作用。可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血压偏高)、心悸、失眠,咽喉肿痛。亦可用于意守火候容易偏重者。
9.外景法:具有开郁散结、调节情志的作用。适于杂念纷纭、精神紧张、抑郁寡欢、不容易守内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