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功法的修炼中,入门之后的第一个阶段便是筑基阶段,亦称之为:“百日筑基”。
所谓筑基,顾名思义就是打地基。高楼大厦平地起,关键在于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盖起大楼来,倘若地基不固,即便盖好了大楼也会倾于一旦。就如同在沙漠里大兴土木,没有根基,一阵沙尘暴,即摧枯拉朽。洗髓功法的修炼,犹如盖大楼一样,也需要筑基。
这里指的筑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明师的指点下,炼精化气(男),炼血化气(女),以堵漏失;二是用精(血)化气之后形成的体内充盈真气(生命能量),去疏通、修补身体的病变。
所谓堵漏,即通过一定的方法不使大量元气散失。精和血为人体生命之至宝。然而人类生性贪图享乐,更恋床笫之欢娱,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费,使元气散失,疾病丛生而不能颐享天年。故历来修炼第一步便是“百日筑基”,及“炼精化气”和“炼血化气”。
所谓修补,指的是修补已漏之身。这里所指的已漏之身,并不是单纯的指走精和漏血,而是伴随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人类从婴儿步入中年,“眼耳舌鼻身”在功用的同时,也是在耗散能量。久视伤肝,话多伤肺,纵欲伤肾;酒代性,伤神;色代命,伤身;财物累及身,生气则造成紊乱之身。造成真气(生命能量)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
在洗髓功法的修炼中,则是吐纳为筑基功夫,也是功法的第一个步骤。
一、吐纳对人体生理的作用
人活一口气,气存人则存,气散人则死。可见,吐纳炼气对人体至关重要。古书曰:“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这是古人炼气的经验。练功守窍常用的有守丹田、命门和会阴三法,命门与丹田交替轮守,命门可强壮肾气,气足便可生精补血。习练者都会体验到练功练了一定时间后便会感觉精多血旺,性欲亢奋,同时有神清气爽,走路轻盈之感。
吐纳炼气术是一种锻炼特别的呼吸法门,能加强“呼吸中枢”的功能,使肺活量能增加十倍以上,并加强横膈肌与腹肌的范围。据测量,横膈肌活动范围每增加1厘米,肺活量可扩大250~300米毫升,若经过三个月至五个月的锻炼,横膈肌的范围可以增至3~4厘。那么肺活量便可扩大1000~1200毫升。第二在吐纳时,中枢神经得到调整和平衡,有节制地开放全身平时闭锁的毛细血管,大大有利于体内细胞的气体交换,最大限度的排除体内浊气,吸入大量的新鲜氧气。新鲜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是大家都知道的。
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气泡开始增大,肺血管逐步减少,其结果是功能无效腔增大,同时,肺泡壁间质纤维量增加,使肺的扩张能力下降导致肺活量下降,致使身体吸入的新鲜空气不足,又不能将全部浊气排除体外,所以脸色皮肤变得晦暗,失去光泽,甚至还会引起各种疾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内缺氧。
但练了吐纳炼气术之后,由于身体吸入的氧气增多,滞留浊气减少,细胞便会催向活跃,迅速修复受损的细胞,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便会得到改善;在炼气的同时还能对腹腔内器官起着节奏性按摩作用,能促进内脏机能活动正常,各腺体的分泌增加及红血球产量增加。所以吐纳炼气术会使血流加快、脉搏有力、精神畅快等现象,因而新陈代谢显著改善,食欲大增,病态消除。心脏病人练此吐纳,心绞痛、期前收缩的症状会渐渐减退,脸色也会变得红润而有光泽。
练吐纳炼气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觉得丹田暖热,这是神气融合的象征。生理学解释:是性腺内分泌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相互之间的调节,使分泌活动与机体的需要相适应而保持着动态平衡,主要的作用是促进性腺内分泌加强生产激素,此种激素只需极少量,对促进机能活动就可发生强有力的作用,在女性能刺激卵巢排卵,在男性能刺激睾丸增产精子,这便是吐纳炼气术能多产精子的原理。
二、吐纳炼气要意守丹田
《黄庭经》曰:“呼吸庐间入丹田。” 丹田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已经被各门各派广为引用。丹田有三,即上丹田“泥丸”、中丹田“绛宫”和下丹田“气海”。这三个部位是练功时常采用的意守部位。它们也是内功中最重要的气穴,古人称之为“窍中窍”,就是紧要中的紧要部位,古人对此窍视之极为神秘,不轻易明言。
丹田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古人曰:“其窍不有不无,不在身外不在身内,无人无我,无天无地,至极虚静极,则一灵独露,则玄关至开,不见而知,不知而觉。惟功夫一到,一旦豁然贯通,自可体会之方所。”这段话是古人所说丹田秘意语,可间古人对此窍的保密程度,说了一大篇, 仍未言说此窍之具体部位,令人无法捉摸。但都一致认为上丹田为性根,下丹田为命蒂。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极为重视,有如“性命之根本”。
丹田位置并非一个确切的实指,不是非得在某一个精准的地方,而是虚空一窍。我们大致认为:下丹田气海在脐下肾前,大致在关元穴附近,下丹田藏精,意守此处可“炼精化气”;中丹田绛宫位于两乳中间附近,中丹田藏气,意守此处可“炼气化神”;上丹田在两眉间泥丸附近,意守此处可“炼神还虚”。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三丹田与内分泌腺体有极大的密切关系。当人体进入功境状态时,真气被激发而沿任督二脉运行,同时采用不同的意守部位,可给全身的所有内分泌器官以良性刺激,促使各内分泌器官的功能恢复和内分泌腺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调节机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丹田真气耗损现象
(1)下丹田主管两条腿:走路脚发沉,无力感,稍稍活动产生气喘现象,耗精过多导致。
(2)中丹田主管两手臂:手掌抓物无力,有空咳现象,耗宗气过多。
(3)上丹田主要管脑袋:精神不振,睡觉失眠。逛商场多了人就发呆,重者烦心,脑面出冷汗,睡觉中梦连梦。
三个丹田只要有一个严重耗损,都会出现三丹田耗损现象。
三、吐纳炼气习练方法
此法采用站姿,年老体衰者也可采取坐姿训练。
(一)动作要领:
1、立身中正,自然站立;脊柱挺直,全身放松,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懈”;肩膀勿耸或过于下塌,静立10秒或更长时间,目的在于调整心态,使其静心;调整呼吸,使其气和;做到鼻子吸气,鼻子呼气;
2、从头到脚逐步调整姿体动作,首先调整头部:虚领竖项,感觉头顶上面似有个东西向上轻轻牵引,虚虚顶着。下颚微收含虚,使头顶百会穴和肛门处会阴穴成一条直线;
3、眼睛先正视正前方,不可上仰左顾右盼,待调整好之后逐渐将眼光下移至下丹田关元穴的高度;同时做到上眼睑下垂,眼睛眯缝成一线天,此为“垂帘”,防止神思外驰,精光勿外漏。若感觉睁眼难以入静,亦可微微闭眼,但做到“外闭而内睁”,不至于昏沉。
4、同时,舌头卷起,使舌尖轻抵前软腭处(上牙空腔内,前为软腭,后为硬腭)。柔和地抵触舌。可试着口中发“耳”的声音,自然做到卷舌轻抵,放松人中。做到平时习惯性的舌抵上腭,除说话外。此为“塞兑”。若口中有津液流出,即可吞之。
5、双臂环抱腰于身后,双手护腰,腋下虚空,心窝出稍微有一丝凹陷之感;大拇指朝身前,其余四指护身体命门、肾俞穴附近,保持身体平衡。
6、下盘双腿保持站桩之势,左脚迈开,稍微比肩略宽(这样站桩更平稳一些),平行站立,脚尖朝前,五趾抓地;臀部下坐,膝盖弯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膝盖弯曲的同时稍微向两侧外扩,使其圆裆,大腿内侧撑起来;整个身体的重心为“前四后六”。
7、吐纳时采取逆腹式呼吸法,做到深吸长呼。呼气时:骨盆放松,腹部膨胀,向后泛臀(不是翘臀),即尾闾处稍微往后上方突(上身勿前倾);吸气时:顶胯、提肛、缩肾,肛门和会阴处上提,生殖器上翘,尾闾处朝前勾,向身前收紧臀部,同时把下腹部进行内收,去贴近脊柱。
8、重复上述动作,尾闾跟着呼吸前后摆动;每次呼气都让腹部膨胀、骨盆放松,臀部稍微往后突,并放开所有的收缩;吸气时尾闾往前勾,把骨盆处完全收缩抬起来,下腹部也缩起来。
9、专注呼吸与身体的感觉,确定每次吸气尾椎往前勾的时候,明确感受到会阴穴、肛门、阴道(阴茎)有收缩上来到顶点的感觉,且下腹部真的有往内收缩到极限,然后再吐气,放开所有的收缩,骨盆会自动放松,放松肛门。
10、待结束之后,从头到脚拍打、抖动一遍。
(二)呼吸要诀
【口诀】:呼气膨胀骨盆松,吸气尾椎勾腹缩。
鼻呼鼻吸,武火调息,吸气要深,吐气要长。
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
吸气,天下之气归我;呼气,我还天下之气。
(三)动作解析
此吐纳动作核心有三点,一是“五趾抓地”,二是“松胯圆裆”,三是“尾闾摆动”。
(1)“五趾抓地”迷惑人的地方就在“抓”字上,一说“抓”常态理解就是足弓主动收起,五趾收起形成抓地。无论站桩还是其它,此理解大错特错。“五趾抓地”的操作就是脚平铺于地,用身体流动的重量如同弹钢琴一样一个一个的碾压你的脚趾,通过脚趾的流动变化使得原本束缚脚趾的筋肌打开,使得五个脚趾上的肌腱都能够柔顺弹活,使得脚趾关节松开,气血自然而然的顺达脚底。此态下的练习会出现涌泉“空”的体感。五趾抓地涌泉空,此为阴。脚后根为实,此为阳。只有五趾抓地,脚的力量才能“实”在脚后根上。
(2)“松胯圆裆”是令髋、膝两关节,保持一定的弧度,以利“会阴上提”保证内气畅通,因为“气喜圆不喜方”;这既符合生理科学,又会在习练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弹性,整体动作更自然。反之,如果大腿平于膝盖,让髋,膝关节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形成了连续两个九十度折角,必然影响到内气循环经运行的速度及流畅程度。
(3)“尾闾摆动”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拉伸脊柱,增加腰椎柔韧性。腰位于人体中央位置,是身体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柔软性变差、腰部僵硬,导致反复腰伤、腰痛,或者出现腿麻、坐骨神经痛等,摆动尾闾,软化组织。其二就把会阴的气提起来。这是一个关口。尾闾不会动,会阴的精气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提会阴的目的是让尾闾动一动,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在呼吸的推动下,它自己往上升到命门。
(四)呼吸解析
此吐纳法采用逆腹式呼吸方式,“逆腹式呼吸法”也叫丹田控制呼吸,通过练呼吸法练“气”,激发“气”的效应。
“逆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
炼“气”的关键在于丹田。学会逆腹式呼吸,才能真正掌握“气沉丹田”,即内气升降的方法。但同时也要做到“提会阴”,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在练逆腹式呼吸的同时,每一次吸气,肛门会阴处和你吸气的同时要提起,要做到“一吸便提,息息归脐”;呼气时,自然松肛。历代修炼家们,贴切地将“丹田”比喻为储存“内气”的仓库,“会阴”就是启动内气流动的总开关。练功时,唯有将会阴“上提”,内气才会服从意识的支配。
从中医和传统养生的角度来讲,肺好,肾才好。炼肺的目的是激活肾的能量。肺司呼吸,肺气宣发和肃降,吸清排浊,实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肾则主纳气,肾为气之根。从五行关系上来讲,肺是金,肾为水。而金生水,是相生关系。打个比方,肺是母亲,肾则是孩子。当母亲奶水不够,孩子就会吃不饱,造成面黄肌瘦。反过来讲,孩子吃不饱,就会向母亲索取更多的的奶水来喂饱自己,这叫上耗母气。所以说,吐纳不仅是锻炼肺脏,更是炼肾的能量。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心肾相交,人才会足够的健康。我们通过此特定的呼吸方式,“气沉丹田”,可以主动把心火将至肾府。在我们吸气的时候,会产生风, 此风叫做巽风。吸气时,气是从上往下压的,这叫好像一股风从上焦往下焦吹动,这股风可以把心火吹到脐下丹田和肾府里。原本是心火炎上,往上燃烧,但经此风一吹,火苗改变了方向,往下倒着烧,这股热气就会贯穿中焦,心火下降,进入小腹肾府。肾主水,为水脏,水本润下,经过火烤之后,变成水蒸气上升,肾水上行,熏蒸周身,身体就会暖洋洋之感。这整个过程就是“水火既济”。水是肾,火是心,也叫心肾相交。
相反,如果心火降不下来,这个能量就损失掉了。小腹得不到心火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冷。肾府里的真阴得不到阳气的温煦,就会下流。这就形成了火升水降的局面,就是天地否的卦象。阴阳离绝,人就死掉了。我们在练习的过程就是要把心火这股能量给降到小腹里的过程,并压缩、贮存。阳入阴中,暖意融融,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小腹丹田这个部位就会有气团的感觉,还会发热。那么这个发热,实际上是心火降下来,贮存到小腹丹田里面了。这个就是修炼家所讲的吸气过脐下,是水升火降的一个修法,练习时间久了,小腹就会越来越热,身体也会越来越热,贮存的阳气就会越来越强。
传统功法上叫做“水中火发”,发火遍烧身,也叫作“火入水乡”,倒吹心火入丹田。小腹里的这个热,可以把沉积到小腹里的精给化成气。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炼精化气。所以,精化气的时候,身体的这个感觉会非常快乐,非常舒服,身体充满了能量,获得了最大的满足,心理状态也会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