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出生后一段时期内,日日夜夜都是攥指成拳,捏着小拳头对空气挥舞。这个姿势,《老子》中称之为“握固”。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赤子,是新生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则是描述新生婴儿身体柔弱却总是紧紧握拳。
“握固”具体怎么个握法,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常见的是——双手拇指向内,贴住手掌,大拇指前端抵住无名指指根,然后握拳。
这样握拢后,我们发现,双手处于完全合拢的状态——每根手指的每个关节都完全蜷弯起来,手指包裹掌心,拳头像花蕾一样,似要绽放。
新生婴儿为什么日夜保持握固的手势。医生给出的解释是,新生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对手部力量控制的能力有限,屈肌力量大于伸肌,所以保持握拳的姿势。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肌肉运动是神经反射作用的结果,肌肉组织通过发出和接收的脉冲电流发生运动——伸肌用来抵抗重力,表现为开放或伸展关节;屈肌,用来将肢体拉向身体,表现为关闭或弯曲关节。一般来说,上半身屈肌的发育先于伸肌,所以,新生的婴儿总是握着拳。
另一种理论是,新生婴儿握拳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出于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本能,会对一些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果将手指或小棍放入新生儿的手心,婴儿会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大,甚至足以将其身体吊起来。这种本能反应被称为握拳反射,一般会在出生后三四个月消失。
医学还认为,婴儿握固不管是屈肌伸肌发育导致的,或是出于本能的无条件反射,如果出生后超过四个月还未消失,则可能意味着有神经发育方面的问题。
《老子》这一章将含德深厚的人比作初生的婴儿。
很显然,此处的“德”,不是指善良、仁义、智勇、忠孝等所谓品德,而是比这些世俗的品德、价值取向更高深广大的东西。
《老子》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大也。这句话直译过来是——大德的样子,是紧随着道的。老子认为,德,是道的作用和显现。《庄子》沿袭了老子的观点,认为“物得以生,谓之德”,即德是每个事物从道而得的自身特性。
人也是一种事物,而突出地体现人从道而得特性的,自然是新生的婴儿。
比如,蜂蝎毒蛇不蜇咬他,猛禽凶兽不搏击他。(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坚固。(骨弱筋柔而握固)
他不知男女之事,生殖器却自然勃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充足(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他整天号哭,喉咙却不沙哑,这是因为他的元气醇和。(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如前所述,婴儿最能展现人之德。这些表现,都是道在人身上的作用和显现。
赤子体现了人之德,成年人该怎么办呢?老子指点的道路是“知和”。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用形容事物的对立关系,气是对立转化的势能。负阴抱阳,冲气为和,就是说事物得以存在,是因为对立关系的调和。“和”,是在对立、冲突中转化、交融,并创生新的事物。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人明白了对立转化的道理,就能把握道运行的规律(常),把握了道运行的规律,就能认识道运行的效果(明)。
人也是道的产物,最纯净的人就是婴儿。婴儿看起来十分柔弱,很容易遭受损害,但他不假外力,却有难以理解的坚固、坚韧的生存能力。
成年人应该学习婴儿,守虚守柔,顺应自然流转,这就是遵守大道。刻意地益养生命,反而是不祥之举(益生曰祥)。运用心机去干预对立转化的势能(心使气),这是逞强。着力推动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物壮则老”,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死亡。
道,不是具有人类情感的人格化的神,而是一种无质无形却创生万物、独立不改又周行不殆的东西。所以,道并不偏私于什么人,道甚至都不爱人。
但是,老子从婴儿的握固中,发现了一点消息——关于人该怎么更好地顺应道生存的消息。
道家认为,躯体只是皮肉壳子,精神才是真正的生命,所以,与道合一就是长生。那么,握固守一,通过握拳来专注精神、安守内心,不顺从私欲去造作施为,最终达到身心的安宁和自由,这是不是修行,是不是一种长生?
中国传统玄学认为,初生婴儿,神魂不稳,握固守一,能够守魂。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不是我想深究的。但我最近试着以握固的手势入眠,睡眠质量真的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