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术多源于道家,民间广为传承的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四法,被合称为“道家养生四宝”,常做可强本固肾,延年益寿。
叩齿是传统的养生方法。《九真高上宝书神明经》中讲:“叩齿之法,左相扣,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叩齿三十六遍为佳。《长生秘旨》讲:“叩齿行功时必要舌抵上腭,则舌下玄膺穴矣。”“此窍开,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
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逍遥子导引诀》讲:“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仙术秘库》讲:“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死,犹如水无源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
怎么叩齿咽津呢?
1.预备式 姿势采用静坐、静卧、静站均可。宁心静气,调匀呼吸,鼻息口呼,轻吐三口气。
2.叩齿 口唇轻闭,首先,上下门牙齿叩击9次,然后左侧上下牙齿叩击9次,右侧上下齿叩击9次,最后上下门齿再叩击9次。
3.搅舌 即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牙面来回搅动,顺时针9次,逆时针9次,左右各18次,古代养生家称之为“赤龙搅海”。
4.漱津 搅舌后口中津液渐多,口含唾液,用两腮做漱口动作36次。
5.咽津 漱津后,将津液分3次缓缓咽下,在吞咽时,要注意守丹田,好像把唾液送到丹田一样。
叩齿吞津所发挥的的养生作用
叩齿吞津所发挥的的养生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健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
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饮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
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
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
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强骨益脑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美颜荣发
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现代医学认为:叩齿能促进牙齿周围组织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营养供应,故能强壮牙齿,从而减少龋齿等牙病的发生。若坚持经常叩齿,面颊部还不易塌陷,且咀嚼有力,牙齿也不易松动、脱落。叩齿时对大脑也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对提高听力、预防耳鸣都有一定作用。
聪耳明目
《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
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每日叩齿可防耳鸣助长寿
有些百岁老人,听力依然很好,这跟他们的长寿奥秘有很大关系。长寿老人所以长寿的奥秘之一,就是保护好牙齿。我国历代医学家和气功学家在预防牙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古籍医书中作了详细记载。
如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30%-50%患有耳鸣、耳聋,65岁以后达72%,而且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者高于健康人群。耳鸣、耳聋虽然与衰老有关,但通过正确的饮食调理,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耳口相连,预防耳鸣首先就是要保护好牙齿。《陆地仙经》记载说:“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意即每天将上下牙齿有意识有规律地互相叩击,就可以达到老年保健保护牙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