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小诀窍
叩齿
古有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
《陆地仙经》记载说:“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
晋代葛洪曾推行“叩齿”术,即“坚齿”术。他在《抱朴子·杂应》中记载:“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
他认为,每天清晨上下齿轻轻叩击三百次可固齿、没有蛀牙、醒脑、健身。
身边有年长者牙口非常好的,询问之后很多老人都反馈有晨起叩齿的习惯。可见年老后想要拥有一副好牙口叩齿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叩齿吞津法要领:
一、叩齿: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
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叩齿结束后口腔内产生的唾液要吞咽进去。
此为完成一次叩齿。长期坚持最终可达到叩齿时,牙齿碰触出金属之声。
二、吞津:
①:叩击结束,闭唇用舌在口腔内搅转18周(用舌头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左搅9次,右搅9次)之后,舌抵上腭两分钟。
②:这时可感觉口腔内唾液增多 ,鼓漱数次,分3口咽下,意念送入下丹田部位。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
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为最佳,
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叩齿吞津保健法作用之一:补肾、养颜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
很多人虽然把脸洗得干干净净,但是远远望去,好像蒙了一层灰一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色晦暗,其原因在于元气肾精不充足。所以,美容不是表面功夫,只有脏腑安和,气血均平,经络通畅,元气肾精充沛,气色才能由内而外的润泽透亮,皮肤自然会变得细腻嫩滑。
叩齿吞津保健法作用之而二:固齿、预防耳鸣
现代医学认为:叩齿能促进牙齿周围组织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营养供应,故能强壮牙齿,从而减少龋齿等牙病的发生。若坚持经常叩齿,面颊部还不易塌陷,且咀嚼有力,牙齿也不易松动、脱落。叩齿时对大脑也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对提高听力、预防耳鸣都有一定作用。
叩齿吞津保健法作用之而三:助消化、增强免疫力
叩齿后跟着做吞津,所谓“津”,就是口腔活动后所产生的唾液。
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
在《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那一段,众泼皮请智深,忽然听得门外老鸦大叫,泼皮们就开始“叩齿”。一边叩齿,一边还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鲁智深不解其意,原来是“老鸦叫,怕有口舌。”因此叩齿念咒来驱邪了。从一个牙齿保健的方法,后来竟然演变为佛、道念咒的预备动作。
“凡诵经者……叩齿演音,然后朗诵。”古人把叩齿视为做法事前的准备,诵经的时候,都配合叩齿。叩齿是什么意思呢?
叩齿分左中右,都有不同含义。“左相叩”是“打天钟”,“右相叩”是“搥天磬”,“中央上下相叩”是“鸣天鼓”。
除了左中右,如果若到凶恶不祥的事,也应该打天钟三十六遍。可见《水浒传》中众泼皮叩齿的缘故便是召集身中之神来驱邪了。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
叩齿保健功贵在坚持,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