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书》是目前咱们国家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成书年代相当于秦汉时期,也就是说在当时人民已经开始用叩齿来保护牙齿了。
《引书》简文:“学(觉)以涿(啄)齿,令人不龋。其龋也,益涿(啄)之。”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山西考古文博学院的院长解释过,他认为这里的“觉”为“睡醒”,“涿”为“敲击”,所以“涿齿”的意思是“叩击牙齿”,意思为睡觉醒来后进行叩齿,则不会患龋齿;若已患龋齿,则应该进行次数更多的叩齿。
晋代医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记载:“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
“建”通“健”,这里为“叩”,“过”的意思是“次”,认为在清晨叩齿三百次,可以使牙齿坚固永不动摇。
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记载:“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 ……旦欲梳洗时,叩齿一百六。”
认为在清晨进行叩齿36~300次可以使牙齿坚固,防止牙痛,在即将梳洗的时候也要叩齿160次。
隋代医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养生方》云: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又云: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满口乃吞之,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炼精。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
巢元方建议早晨叩齿配合吞津,这个方法与道教的口齿术类似,可以消除牙齿中的虫子,使牙齿牢固,身体健壮,面色红润。
巢元方还在《诸病源候论》中用叩齿治疗牙痛,曰:“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啄齿三十六下,治齿痛”。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扣齿三百下,日一夜二,即终身不发,至老不病齿”。
隋唐时期叩齿不仅用来养生和坚固牙齿,还用来治疗牙痛。
《外台秘要》云:“朝夕琢齿,齿不龋”,《景岳全书》云:“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还有很多书籍记载了叩齿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书籍的记载,无一不说明,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用叩齿来养生,预防牙齿疾病,改善牙痛,足以说明叩齿术是经过了时间和临床验证的,是值得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