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功法概述
中华导引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医学、保健学以及长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顺应大1自然和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为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种族繁衍和国家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功法源流
2、养生
养生,也称摄生。河上公注《老子·五十》曰:“摄,养也。”根据文献考证,摄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甚至更早。它是古人在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在掌握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变化规律之后,作为进一步增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积极手段而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
由于摄生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黄帝内经》里特别强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创造出一整套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摄生方法,而且其中不少已进一步成为后世治疗疾病的措施(《内经讲义》1963年7月)。
在摄生理论中,除了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重于治的思想之外,还特别强调养护思想。如《吕氏春秋·节丧》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晋代葛洪云:“养生以不伤为本。”
可以看出,中国养生学是以充分调动自身体内潜在的生命力,主张“节”与“和”,使人体各种机能不受伤害为其主要特点。
《内经讲义》又告诉我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人民对发病学原理认识的逐渐深化,又提出了调摄形体、生活以强身健体,提高防病机能的理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必须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养生策略;对饮食、起居、劳动、休息等诸多方面均有适当的节制与安排,方能达到健体增寿、祛病延年的目的。反之,如果生活起居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必然会削弱身体抵抗力,影响身体健康,从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同时,古人还特别重视调摄精神对于增强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意义。因为人都是有情感的,而情感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生理甚至病理方面的变化。中医学把人体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合成“七情”。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周围环境所作出的精神上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七情过度和郁结就会产生内伤,有损五脏,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中医历来主张欲身心健康,应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情志波动,保持心胸开朗、情怀舒畅、精神乐观是养生之大旨。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云:“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此其道生。”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以下简称“健身气功·十二法”)就是汲取了这种调摄精神的摄生原理创编而成的,它是一套既强调调理呼吸,又主张摒除杂念,还注重调整形体的养生术。因此,健身气功·十二法是通过“意”的运用、“气”的控